本帖最后由 老马 于 2013-9-29 09:42 编辑 . a/ X$ J* _, B- E W1 s
. O: T' p) i1 d心脏标志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咨询
- U6 A) M: ?# j; Y# u一、概述
/ @- L2 Y# K' u7 X- T. ?(一)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7 u5 w$ l# [4 y: ]4 v
 1.冠心病
% N% H1 A4 [+ _. ? 心绞痛:冠状动脉绝对或相对供血不足,心肌急剧而短暂的缺血(氧)所致的临床综合征.
& Q1 l; P& z& k7 T- P6 T 心肌梗死(myocardial infarction, MI):是某支冠状动脉闭塞,血液供应中断,其供血区域心肌因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3 l7 m1 }: O( k E0 L9 Z1 c
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(acute coronary syndrome,ACS) :各种原因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、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以至梗死。* P7 I$ U) J/ e, I# {% e5 s7 _
 原因包括:动脉粥样斑块脱落、血小板聚集、血栓形成、心肌缺血、心肌坏死等。
3 @( Q3 g3 d$ l, Q$ F) f 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心律失常、猝死,具有高度的危险性,因此必须从非损伤性胸痛急诊患者中识别出ACS患者。
6 ^2 g$ H' }- |2 Z5 N* B: y* {9 X 2.心肌疾病
5 Y0 a" C. d* M# \: }" _# o 心肌炎:轻重差别大,无金标准,临床不易确诊
: y4 \( h a t8 M, d5 P 心肌病:心肌的扩张,纤维化等
# G% I. B8 f3 d h7 u 3.心力衰竭2 s: N4 z1 p1 N! P( E
 急性左心衰:肺水肿9 O4 J K# U1 Y3 }
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
' x/ {2 ?! t8 J1 \2 n5 l$ o- [(二)心脏标志物的种类
) ~4 ?6 b$ K4 E8 B; E 反应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
% Q1 m, q" @7 R- ~2 C' ^2 b# ^ 了解心脏功能的标志物 ]. }9 `: U* j* X. H% H B
 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
% v& }" R1 n1 z2 `
' x. l/ b6 I3 Q1 G二、心脏标志物及临床应用8 d+ j" E; u% E5 C; @2 P" ]
 (一)反应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
# V' p4 h# r7 E' a0 ?3 @1 h: S1、基本概念
! y: _1 Q: T# E$ Q/ [ 理想标志物的共同特点(针对所有的标志物)
/ W# q* l# j: G+ J" R+ e S7 Q; ` Found only in tissue of interest) m9 l. m+ y; m) A7 [
 High gradient allows early detection$ W+ I, m- y$ k( ]2 c% d; l
 Detection of marker allows intervention that prevents or minimizes effects of disease& T, W/ M' L. M2 r' C( t# X, y
 心肌组织损伤标志物的定义6 @0 a5 E- U! {6 B) t0 I# C
心肌标志物(myocardial marker):指具有心肌特异性,当心肌组织损伤时,可大量释放至循环血液中,通过检测其血浓度变化,可诊断心肌损伤的物质。
3 c" W# |+ {& @9 [% P AMI发生后60min内得到治疗,死亡率约1%;若6h后才得到治疗,死亡率约为10%~12%,因此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最大的要求就是早。
$ X/ ?/ ] ^/ e5 h% [: ^2、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3 |* y* O2 d0 I
Ⅰ、传统心肌酶谱的评价
6 w6 H8 e2 U* a; g) V( { AST(门冬氨酸转移酶):
) F6 Q8 J3 v$ {7 P3 B 特异性差:广泛存在于各种器官组织的胞浆和线粒体中,其中肝脏、骨骼肌、肾脏、心肌内含量丰富,红细胞中也含量丰富。AST诊断AMI的特异性仅53%。. d* S/ e9 a5 Y* Z
 出现时间迟:AST分子较大, AMI发生6~12 h后血清AST 水平才出现升高,24 h左右才达峰值。结论:现在建议不再使用AST作为心肌损伤标志。
$ [" q/ {) |& v$ K9 }3 T; f: | LDH(乳酸脱氢酶):
3 C5 R% B4 C4 i: s. R% w8 R$ T 按含量依次为肝、心、肾、骨骼肌、红细胞等。
4 U4 j0 o5 h0 b' B$ X LDH及LDG1作为心肌标志存在以下不足:
9 b2 B7 m: L. v% s8 ` ①血中升高出现时间较迟,LDH1同工酶谱检测周期较长。不能满足AMI早期诊断需要。
1 Z2 s0 c5 B4 {) b6 q1 o ②特异性低。LHD广泛分布,即便其具有相对心肌特异性的同工酶LDH1,在其他多种组织也有分布;任何原因所致溶血均可引起LDH、LDH1升高。血清LD活性升高诊断AMI的特异性仅53%,LDH1/ LDH2比值反转特异性亦仅85%~90%。
% B# |7 d' D3 J( |( ] M LDH及LDH1作为心肌标志存在以下不足:
% a) J q) W5 O5 E/ o& _. C7 K0 @* R ③血中升高持续时间长,并且溶栓时多伴有溶血,不能用作再灌注标志。8 i7 \/ ]+ h3 v/ O& w$ q( G
 结论:现已不提倡以LDH及其同工酶作为心肌损伤标志。
" a$ f8 y+ t: V
) ?- d+ ?+ r) k8 F3 _ j+ \- [Ⅰ、传统心肌酶谱的评价
) a" U$ O4 {3 g) G8 J CK及CKMB(肌酸激酶及同工酶MB)/ W& g! P0 u- c, b# @% j
CK:心肌含量丰富,心肌缺血或损伤时,可大量外漏至血中,心肌中CK-MB比例可有2~3倍增加。. L2 Q" _/ j/ k4 P+ T; n
AMI后3~8h血清CK可高于参考范围上限,约10~24h达峰值。CK半寿期约10~12h,若无再梗死或其他损伤,2~3天恢复至正常水平。: W1 V' g) z) k! G4 ^! x
CK-MB具有与CK相似的动态变化过程,因在心肌中相对含量最高,AMI时其在总CK中比值显著升高。7 }# e, `0 f* t' x: }6 z( Q6 A4 Z) I
在诊断AMI上,CK及CK-MB广泛应用,诊断性能优于AST和LD及其同工酶测定。为避免漏诊现推荐入院时、3、6、9h各测定一次。AMI发生后6~12h,CK-MB的敏感性可达92%~96%。
' o6 z( _9 Z# ~" u* @7 M7 O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标志物的情况下,传统心肌酶谱中的CK及CKMB仍被推荐使用。
( X8 H) P" X9 ?- j' W( s! m CK及CK-MB作为心肌损伤标志,仍有下列不足:
( S/ w+ p3 X6 J. r+ }, f# v ①不能满足早期诊断要求;AMI患者入院后6h内,总CK活性仅能达到58%的敏感性和62%的特异性,以CK-MB活性或质量为指标,虽有所提高,仍不令人满意。
7 j# {) v% r1 ~9 w+ } ②特异性不高。AMI患者入院后13~18h内(峰值期),即便以CK-MB质量为指标,诊断AMI虽可达到97%的敏感性,但特异性仅90%。0 y( S) d4 k6 P! g E! D5 T3 r$ J
 ③不能满意的反映微小心肌损伤,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。对于进行性恶化的ACS患者,不能检测到CK及CK-MB水平升高,影响对AMI及发生心性骤死的预测和早期干预。
9 y. l& e" l7 j6 H( U9 I" b# \Ⅱ、肌红蛋白
3 A: H$ o9 c' C& y% G9 k肌红蛋白(myoglobin, Mb)为存在于横纹肌(骨骼肌和心肌)胞浆中的一种氧转运蛋白,约占横纹肌细胞中蛋白的2%,分子量仅17 kD。
! O# ?, s: h2 @' J$ ^+ @! g7 v在AMI发生1h后,血中Mb水平即可高于参考范围上限;4~12 h达峰值,可达参考范围上限的8倍以上。因其分子量小,可迅速从肾小球滤过排泄,如无再梗死发生约24~36 h内即降至正常。
* i4 G/ y! X: g( w& |Mb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的主要缺点是:
! B5 ?- G0 j! e+ R①特异性易受干扰。因其没有器官组织特异性,骨骼肌中同样存在Mb,任何原因所致的骨骼肌损伤,甚至剧烈运动、肌肉注射,均可致血清Mb升高。文献报告Mb诊断AMI的特异性为60%~95%不等。( _, R1 e& o! T9 j6 f8 {
②诊断窗口期短。因其达峰值后迅速下降,AMI发生16h后测定Mb,易致假阴性。( h9 K! D# l; A- U- I7 C
Ⅲ、肌钙蛋白T和I亚单位' i) I! Z4 s! D" |9 g$ e
 CTn由3种亚单位蛋白组成,分别为:4 o; y9 ?% D! j4 h
 Ca2+结合亚单位C(calcium-binding component, cTnC)。
( [0 x- }' N, H2 m$ Q6 L 抑制亚单位I(inhibitory component, cTnI) 。
) t6 N Y5 }" e6 K( s. B 与细肌丝原肌球蛋白联结的亚单位T (tropomysin-binding component, cTnT) 。 0 p9 |9 m/ k# v6 L2 q& l
 cTnI、cTnT的优点:* ~/ H8 w+ W8 _
 1、由于cTnI、cTnT的高度心肌特异性,二者为目前公认的AMI最佳确诊性标志。
) w. a. G2 J/ V1 z% `6 S& w+ X4 {8 _ 2、根据冲洗峰的有无,可判断溶栓疗法成功否。& G' F& q2 h+ C- }7 k
 3、二者血中浓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及预后存在良好的相关性,可协助判断预后。9 d: g/ o0 D3 r6 p# S
 4、二者的诊断窗口期长,cTnT约7天,cTnI长达10天以上,故有利于诊断未及时就诊的AMI。* D8 Z% O+ Z8 y
 cTnI、cTnT的缺点:: G# C3 ?. S9 }/ V
 1、不宜于作早期诊断。但由于前述血中浓度动态变化的特点,在AMI发生后6h内其敏感性远低于Mb,也不及CK-MB,6h后其敏感性达80%以上,24h左右可达到99%。" L/ S+ c& Z& C
 2、由于其血中升高持续时间长,不易发现间隔较短的再梗死。 ; I! x, d$ D8 P& o8 _
Ⅳ、研究中的新标志物: i; C* f- s" h3 u
——脂肪酸结合蛋白 (FABP ,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) 7 Q* i. Y/ s# B, x3 E9 y2 J
FABP是至少6种功能相同的小分子(14~15 kD)蛋白家族。 : c4 I: I. ]& [7 \* n2 }
FABP为敏感的早期心肌损伤标志。在AMI发生后l~3h,敏感性(91%)略优于Mb。ROC曲线进行的诊断性能评价表明,FABP优于Mb和CK-MB,但不及cTnI。( j8 H; t+ l' t& ]
为提髙诊断特异性,可同时测定Mb和FABP,计算Mb/ FABP比值。由于心肌中FABP含量远比骨骼肌丰富,若来源于心肌,比值趋近于4.5(<10),而来源于骨骼肌则比值远远髙于10,趋近于47。. f. |7 J! h& M1 S
——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 (glycogen phosphorylase BB, GPBB)
6 |7 d# e+ ^( E _ 糖原磷酸化酶(GP)为糖原分解限速酶,催化糖原分解的第一步反应,生成1-磷酸-葡萄糖。人GP是相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,包括BB、LL和MM三种同工酶。GPBB主要存在于脑和心肌。GPBB因分子量大(188kD),脑组织逸出的不能透过血脑屏障,血GPBB主要来自心肌。
$ f& y5 x9 ?6 v; Q4 ]6 W生理条件下,GPBB在心肌细胞内主要以GPBB-糖原复合物形式结合。心肌细胞缺血(氧)状况下糖原分解活跃,结合的GPBB变为游离型,扩散进入胞浆,一旦细胞膜因缺氧导致通透性增加即大量逸出。因此分子量较大的GPBB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升高。' f V- y5 O; ]# K# @
临床研究证实,AMI发作0.5h后,即可能检测到血浆有诊断价值的GPBB升高,约6~8h达峰值,24~48h恢复正常。尤其是AMI发作后2~3h内,GPBB的敏感性略高于Mb。
( L- H! ^1 i0 NⅣ、研究中的其它新标志物5 f7 z+ y+ e$ w
 缺血修饰行白蛋白(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, IMA):是心肌缺血的较好标志物,检出ACS的灵敏度高,但临床特异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。
. y' ~5 L: K7 V' m. p 髓过氧化物酶(myeloperoxidase)、CD40配体、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等在评价心肌缺血和ACS危险性分类方面有一定价值,但特异性仍需证实。
0 `. j7 W! N6 c3 B7 O3 X2、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9 v1 C4 k: W7 k9 Y9 Z! a* A
 Ⅴ、一些临床应用原则——基本原则
0 P$ N" ~* \# g7 q ①原心肌损伤酶谱中的AST、LD及其同工酶和β-羟丁酸脱氢酶因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差,不再应用或逐步停用。( \) B2 y3 H6 c8 A; g
 ②将心肌损伤标志物分为早期损伤标志(Mb、FABP、GPBB)和确诊性标志(cTnT或cTnI),选择性应用。
( a0 S2 A0 ^. b3 ~# t* [( M Ⅴ、一些临床应用原则——急性心肌梗死
- S, b* ^# o% ~1 J! { P" f ①按现行AMI诊断标准,存在典型的梗死性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变者,不要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,即应作出AMI诊断,立即开展治疗。
0 G$ h$ y, {' f5 d 对这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认AMI诊断,判断梗死部位的大小,检查有无再梗死、评估干预效果等。
5 ~6 b8 U: o$ ^$ U0 [* Y. @9 k- W ②对约占AMI 一半的无典型梗死性心绞痛和(或)心电图改变者,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可作出或排除AMI诊断。
: `2 ^. z6 ?4 r5 [9 p- Q- U. V* c# _ X 对发病6h内的患者应检测早期损伤标志物Mb;而6h~7d以内者,则只需检测确诊性标志cTnT或cTnI任一项。未开展cTnT或cTnI检测时,发病6h~36h以内者可以CK-MB质量测定替代。
J# ]3 c8 Z2 O6 T2 f) L& G0 p5 o 对诊断困难者可在入院时、入院后4h、8h、必要时l2h各测定一次,减少漏诊或误诊。
5 ] K. M" l9 g- H ③判断再灌注干预效果,可动态检测Mb或cTnT(cTnI)。测定频度应根据所观察的标志物血浆浓度变化规律,以能确定有无冲洗小峰或髙且持续时间长的再灌注损伤新峰为原则。
$ V/ G7 c6 Y$ B3 Q(二)了解心脏功能的标志物" s+ w( w6 [! t6 j) c
 主要是了解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x$ A1 L; ~+ ?$ Z- | a
 近年发现,B型钠尿肽(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, BNP)又称脑钠肽检测可作为心功能评估客观指标,已获美国FDA批准和全球广泛认可,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仅靠临床表现、影像学检查以及经验来诊断心功能不全的局面。
/ ~ G* N3 M8 G0 B9 t 钠尿肽类是一类参与心血管系统和肾功能调节的活性多肽,现已确定至少包括BNP、 A钠尿肽(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, ANP)又称心钠肽(素)、C钠尿肽和D钠尿肽 0 ?" {+ r( P# |) N# S U
 钠尿肽类在水盐平衡、血压和心功能调节上,发挥重要作用,亦是HF时体内主要代偿调节机制。在已知的钠尿肽类中,BNP活性最强。5 k$ } z8 E4 C; c4 l& O4 |' I
 BNP前体(proBNP)含108个aa,释放至血中后,在血中肽酶作用下,proBNP进一步水解为32和76个aa的BNP和BNP前体N端肽(N-terminal proBNP, NT-proBNP) 。# a. n( W3 q q4 `1 c: N
 BNP和NT-proBNT在等摩尔生成,均可反映BNP分泌状况。
, b; f& t. v7 V; k2 n 但BNP半寿期约20min,血中浓度低,血浆中亦易降解失去抗原性,导致假性降低。因此提倡检测NT-proBNP。
9 k1 [. o$ h( z. A 若检测BNP在采集血液后应尽快完成,也可以加入精氨酸蛋白水解酶抑制剂或缓激肽抑制剂,减少BNP降解,延长保存时间。 5 b% M$ P( f/ w3 T4 {( M2 t
 临床研究和应用表明,BNP或NT-proBNP是较好的心衰(HF)时的心脏标志物。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、疑为HF的患者,检测BNP或NT-proBNP有助于确立HF的诊断。
@5 C: }$ ~6 C! F. U BNP和NT-proBNT在心功能不全中的临床意义:9 J( [- Z4 I+ o
 (1) 辅助诊断CHF和心功能分级,以及疗效评估。3 A) W9 y3 _& [# E6 Z. a
 (2) 心衰的风险分级和预后评估:BNP和NT-proBNT升高对CHF、ACS、AMI以及非心脏疾患者的心功能风险分级价值,远高于其他任何临床体征,并对心力衰竭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。
- V D$ l- R" ]* d( F8 E6 o (3) 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:检测BNP和NT-proBNT有助于鉴别呼吸困难是否心衰所致。
2 j3 u+ \; n0 B J" I' U 临床应用注意:
/ A. X t6 D: b; F& y) i6 j6 P" z# j 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BNP或NT-proBNP可应用于普通人群筛查,以发现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。
. Y+ R4 q+ B3 t3 {0 g BNP或NT-proBNP都可以用于心脏疾病的临床诊治中,两者的临床价值相同。临床应用时不提倡同时检测BNP或NT-proBNP。
% P7 h1 |( j8 R3 f r6 ](三)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4 s& G/ v- f$ P3 \3 v+ P
 动脉粥样硬化、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的过程外,也是一个慢性炎症的过程。CRP是动脉粥样硬化、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。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可能作用包括:激活补体系统;增加分子间黏附作用;增强吞噬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(LDL)的吞噬作用;刺激NO的生成;增强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表达和活性等。
( I" } S! o$ I5 K 因此,C反应蛋白(C-reaction protein,CRP)是心血管炎症较重要的标志物。
4 u7 @3 F2 w9 u) PCRP对心绞痛、急性冠脉综合征和行经皮血管成形术患者,具有预测心肌缺血复发危险和死亡危险的作用;! m7 {3 F6 s& e& @9 m. E; @4 @
 个体的CRP基础水平和未来心血管病的关系密切;; c" p% a& I& J
 CRP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的一些传统指标如年龄、吸烟、血胆固醇水平、血压、糖尿病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;6 N/ w' S, ?" z. Q2 Z+ Y9 d
 CRP是比LDL-c更有效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;/ P- b" p9 B K l
 血脂评价加CRP评价可增加预测价值。+ \; _ i" ]& S$ v+ u
超敏CRP(hs-CRP):
: b! E" E# }+ l7 E7 H" N4 N 由于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通常<3mg/L,因此筛查一定要使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(hs-CRP,能检测到≤0.3mg/L的CRP)。: {3 O Q3 D& I# b M" @, @
 美国一些临床医师将hs-CRP检测作为每年健康体检的内容。
, Z$ ^" D \6 X3 Y* H, X7 w hs-CRP临床应用时,应注意人群、性别、年龄、生活习惯等的差异。) V+ v2 ^: |/ V+ r% g
 超敏CRP(hs-CRP):. w! G( q, S4 j
 目前一般认为,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时,hs-CRP<1.0mg/L为低危险性;1.0~3.0mg/L为中度危险性,>3.0mg/L为高度危险性。如果hs-CRP>10mg/L,表明可能存在其他感染。 6 i5 H P9 O0 D- H: r- c
三、临床应用咨询; d0 f4 c/ c; v+ f8 Z2 C
 1、化验报告单上出现hs-CRP>10mg/L?
; J3 K2 S/ F( V1 a, Y: v" ] 技术的原因!: X/ J; f H% L! ~" C
 临床意义的原因!
. x. q" f% N6 x1 w/ N/ M: t2 D 2、CKMB>CK?* o5 D, V$ J7 _+ w2 ]7 W
 技术的原因!
; T% O$ f: C a2 |* E0 }4 _ 测定的原理:预先加入抗肌酸激酶M亚基抗体,完全抑制CK-MM和半抑制CK-MB的活性,在后续反应中,仅肌酸激酶B亚基催化磷酸肌酸与ADP的反应。其后续反应及测定原理同前述的酶偶联法测定总CK。但测得的是肌酸激酶B亚基的活性,结果乘以2即为CK-MB的活性。
, g( P$ T: z3 b0 v3 [ 总CK=CKMB+CKMM+CKBB 6 r1 V% X' e* B
 CKMB=CK-B×2* A. ^' g2 @% l- Z& O( C) X
 本法是假定标本中无CK-BB或CK-BB活性极低,若某些疾病致CK-BB异常升高,则可使CK-MB测定结果假性偏高,有的甚至高于CK。2 x, N" a. `4 T# `# p1 J
 因此,现提倡检测CKMB mass(CK质量)
8 C- E. u3 H: w' x. {% e |